古人云: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。是否懂得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教养的重要标准。现代社会越来越物化,考定终生的年代里,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。本应是生活文化一部分的礼仪也已经成为了短期培训即得的产物,丧失了它本来的美。“有其心必有其行”,所谓心有礼才有仪。而教养即为心之仪,它应是家庭、学校及社会教育共同努力的成果。
这一代中学生父母读书的时候,正当高考恢复——一考定终生,人生浮沉的利益驱动是不可抗拒的。仿佛一夜之间,“知识无用论”被彻底扫到了历史死角,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。体育、劳动、助人、礼貌、组织才干、办事能力……诸多重要的成才因素,都逐一退居到次要和隐性的地位。它们中的某项有幸被重新提起或者重视,又无往而不是与智力发展也就是应试联系起来的:强健的体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;动手能力与智力水平是水涨船高的关系,宽厚友爱可以为自己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,只有在宽松温暖的环境中,学习才可能是轻松愉快和高效的……
诸多被忽视的综合素质中,礼仪尤遭轻视。伴随着言谈举止的强横、粗鲁滋生而来的,必定是心灵世界的自私封闭、目中无人。此两者因果循环——现在,当年的学生都做了父母,考试的压力比之上代有增无减,礼仪的缺失更加严重。“没规矩”、“没眼色”、“不解人意”统统被冠以“有个性”、 “无压抑”的美名。而且屡屡拿“西方教育”做盾牌,殊不知,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,缺乏教养,已经引起了文明之邦对华人——尤其是“大陆仔”的深恶痛绝。脏、乱、挤、吵——成了中国人闻名遐迩的“四大恶”。
▲当今社会,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。体育、劳动、助人、礼貌、组织才干、办事能力……诸多重要的成才因素,都逐一退居到次要和隐性的地位。
关于礼仪,让我们听听洛克——英国绅士教育的祖师是怎么说的吧。
▲求知是在储备生命的能量,而如何运用知识,是否能使知识得到充分运用才是真正的智慧,才值得我们终生去追求。
社会调查的结果证明:对于大多数人所从事的事业而言,最终决定其成败的,“情商”与“智商”一样重要——抑或前者更重要。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,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知识——和同道一起,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。当今社会,在你所能想到的事业中,很少是可以一个人无所傍依,独立完成的。求知是在储备生命的能量,而如何运用知识,是否能使知识得到充分运用才是真正的智慧,才值得我们终生去追求。
让孩子习得礼仪,让他在人群中受尊重、受欢迎——这是事业成功的基础,也是幸福人生的前提。如此重要的一件事,却被我们做父母的忽视了。
在多数的情形之下,做事的态度的影响较之所做的事还要大,人家之感到满意或厌恶,也就在于这个态度。
在中国,有所谓的“成事在天,谋事在人”的老话。事之成败,有其偶然;父母可以做到、应当做到——也必须做到的,是从小教给孩子礼仪。这样,在将来,在他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候,事成自然赢得敬重;事败,也能获得谅解。“吃力不讨好”的现象之所以发生,大多数情况下,原因恐怕还在吃力者自己这方面。况且,一个强横霸道、粗鲁无礼的人,哪怕才高八斗,恐怕也难拥有值得拥有的同道。
一切合适的言谈、容颜、动作、姿态、位置等等,只有通过习惯与运用才能得到。所以要及早着手,等他长大了,无礼的习惯已经形成了,再去纠正已经迟了。
举止要能合度,先得一切圆熟自然,正同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一样,指端所触,无不成调,不必用心,也不必思索。假如一个人与人交往的时候,他的心理还要提防他的某一部分的行为,那么,它便会现出一种勉强,不自然,不优雅的样子。
一个缺乏教养的人,只要他的羞耻感和判断力还没有彻底丧失,见了和自己相反的人,必定自惭形秽——必定深感自卑,必定着力模仿。矫揉造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。而拙劣的模仿,如同点亮一支明晃晃的蜡烛,令原先的缺陷更加醒目和可笑。
▲获得礼仪,不能靠说教。最佳途径是学习榜样——对于孩子,影响最大的榜样,就是负有教养责任的导师和父母。